邻里小摩擦,请调解员来评评理;涉企买卖遇到问题,在家门口就可以“面对面”反映诉求……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坚持“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的真实写照。自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喀喇沁旗建机制、定规则、搭平台、优服务,构建多元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矛盾纠纷“格内”化解
不论是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还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纠纷,总是能看到网格员、调解员的身影。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顾某在一家私营白石企业打工时,不小心掉入白灰窑中,致全身80%的面积重度烧伤,医疗费花费巨大,企业在支付了部分医疗费后,便不再与当事人见面,导致顾某的治疗与生活陷入困境。喀喇沁旗十家司法所所长兼网格长于莉莉得知情况后,立即协同所内其他人员,多次进企业,去医院,访群众,问诉求,找症结,以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以法律法规直指问题根源,经过近20多天的努力,终于使顾某与企业负责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一起重大社会隐患纠纷得到及时解决。
据了解,喀喇沁旗级层面牵头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搭建“智能+”系统,实现网格信息采集“一张表”,将群众诉求实时收集上报,流转分配给职能部门处置,形成问题跟踪处理闭环。乡镇街道通过把村(社区)划分成固定的网格,设立网格小组,明确网格长和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员矛盾隐患调处“哨点”作用,落实日常定期排查制度、特殊时期强化预警制度、专项矛盾纠纷化解等各项制度,同时积极与网格内的信访、扶贫、卫计、民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了预测预警能力和矛盾纠纷调解质效,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的平稳局面。
“我们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网格化体系的融合运行,将“枫桥式”的触角深入每个网格。”旗委政法委副书记于志勇说。
矛盾纠纷“一次”化解
“你们双方先不要激动,大家都冷静一下。”7月15日,在喀喇沁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一间办公室,10多人挤在一起,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起劳资纠纷。双方刚进调解室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出门时已经握手言和,这是中心的日常景象。
走进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服务台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几个红色大字,14个相关政府部门咨询窗口一字排开。据喀旗综治办主任魏永刚介绍,如今的矛调中心深化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民政救济、司法救助、心理安抚于一体,常驻8家单位,组建11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同步建立202支调解队伍,覆盖旗、乡、村、组四级,构建“一综多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通过全区域覆盖、全天候运行、全功能集成、全链条解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化解矛盾、“一扇门”为民解忧、“一揽子”调处矛盾、“全链条”解决矛盾的优质服务,有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说起中心的方便与高效,家住盈泰小区的李先生深有其感。他是一名承包工程的建筑从业人员,去年年底,施工方与建设方发生工程纠纷,他与工友代表来到了中心,在调处室里向工作人员诉说了纠纷的具体情况。两天后,在矛调中心的协调下,两方达成了一致意见,问题解决了,他和工友终于过了个安心年。“原先遇到纠纷需要跑很多部门,还会被“踢皮球”,现在矛调中心离得也近,效率也很高。进了这门,就把事情解决了!”李先生喜不自胜。
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喀喇沁矛盾纠纷调处体制内,除了常规调解员,还集合了不少化解矛盾的“专家门诊”。“老于金牌工作室”“李梦琪法律援助中心”“姜铁嘴调解”等一批矛盾调节品牌凸显,将调解能手“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司法机构“懂法、讲政策、会调解”的专业化优势相结合,形成调解工作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各类因拆迁安置、邻里纠纷、医疗纠纷、劳资纠纷等引发的重大矛盾冲突,使“处理矛盾首选调解”等全新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以点带面、释放品牌效应,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全面提升,有力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当下,以“一站式”为特点的解纷新模式在全旗各地不断完善并显现效用,这也是高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一项项政策落实落地生根,平安之盾持续筑牢,和谐之花处处绽放……“最多跑一地、限时抓办结、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旗市”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喀旗模式”正逐步成为现实。”喀喇沁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陶梦虹说。
赤峰市人民政府



蒙公网安备1504280215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