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王府雅乐诞生于清康熙年间,不仅融汇各民族的音乐智慧,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例证与生动艺术呈现。近年来,喀喇沁旗高度重视其保护与传承,探索出一系列以实践为导向、富有成效的传承路径,使这一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并于2025年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深挖雅乐底蕴,赓续中华文脉
喀喇沁旗将挖掘整理与复排创新作为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程,系统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工作。一是全面挖掘整理。组织专业团队,通过走访老艺人、查阅历史典籍、考证文物遗迹等方式,对王府雅乐的历史沿革、乐器形制、曲谱遗存、演奏技法等进行全面普查与建档,目前已成功收集整理《大河曲》《颂祷词》《雅正词》《流莺曲》《大番曲》五段古典乐章及《奈日乐》《乌云嘎图》等百余首乐曲。二是复原传统乐器体系。投入专项经费,依据历史记载和现存实物,成功复原了包括弓弦、弹拨、吹管、打击乐四大类的十三件套古典核心乐器,特别是对火不思、西那干胡尔、潮尔(马头琴)等乐器进行了精心仿制,确保了演奏载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推进古谱译介与创新编排。在全面整理工尺谱、口传旋律等珍贵资料的基础上,邀请音乐专家对古谱进行现代译谱和校订。同时秉持“推陈出新”的原则,对原有乐曲进行重新编配,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前提下,适度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成功复排12首经典乐曲,使其更适应当代舞台呈现和观众欣赏习惯,极大激活了古老音乐的生命力。

建强传承梯队,凝聚民族匠心
在扎实的文献与实物基础上,喀喇沁旗着力构建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重点提升传承人群的综合能力。一是强化法制保障与政策引导。严格遵循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为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系统开展传承人培训。定期组织全旗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业务培训,邀请市级专家深入解读非遗概念与政策法规,有效增强了传承人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传承实践能力,为科学、规范地开展传承工作指明方向,巩固了人才队伍基础。截至目前,喀喇沁旗已举办五届非遗传承人业务培训,成效显著。三是组建专业演出团体。在挖掘整理的同时,同步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专业王府乐队,通过“师带徒”、集中排练、专家指导等方式,确保复排乐曲得以高质量、常态化展示与传承,使静态遗产转化为活态实践。

活化舞台传承,促进民族交融
喀喇沁旗积极推动王府雅乐走出深闺、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纽带。一是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组织王府雅乐乐队深入乡村、学校、社区演出,将传统艺术送至各族群众身边,让观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各民族交融形成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创新文化空间展演形式。充分利用喀喇沁王府博物馆这一文化地标,于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精心策划系列非遗活动,以王府雅乐为核心展示内容。在王府旧址进行活态展演,增强了文化的沉浸感与感染力,使游客在游览中深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三是深化价值阐释,彰显共同体理念。在各类展示、展演和宣传中,始终突出强调王府雅乐的民族文化交融背景,及其在乐器配置、音乐元素上兼收并蓄的多民族文化特质。通过清晰解读,将其转化为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让艺术体验升华为深刻的文化认同,让民族情感在乐声中得以凝聚。
赤峰市人民政府


蒙公网安备1504280215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