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版

欢迎访问赤峰市喀喇沁旗人民政府网站!

走进喀喇沁

喀喇沁旗历史沿革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19 16:51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8000年新石器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有距今6500年新石器中期赵宝沟文化、距今5000年新石器晚期红 山文化、距今4200年北方青铜器早期夏家店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活器具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就有原始先民过着农耕为主、渔猎养畜的定居生活。 进入夏朝以来,喀喇沁大地先后成为山开、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据史书《商颂·玄鸟》及《荀子·成 相篇》记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砥石地方 生活300余年”,紫蒙之野即喀旗“老哈河”中游两岸一带。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其中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魏晋后期,鲜卑宇文部东迁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公元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境内耶律琮墓出土的文物记载着耶律琮家族中一位战功卓著将军的历史,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金灭辽后, 战争频发,经济衰退,境内石泉沟古战场就是金辽大战的铁 证。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后代兀良哈部迁居喀喇沁地域。元世祖元年前后,张智然和尚千里迢迢从西安咸宁来喀喇沁传播佛教、兴建龙泉寺。今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西府村北走5公里有一古刹就是龙泉寺,寺内有一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沁人心脾。 喀喇沁旗始建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 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建旗初人口5286户33000人。三百多年前, 喀喇沁旗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各札萨克旗独立执政,直接由清廷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札萨克封为贝勒,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封郡王,第八任喇特纳锡第被封亲王衔。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康熙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右翼旗第三代亲王扎什次子噶勒藏。和亲政策巩固了塞北边疆稳定,同时把手工业、 建筑业、园艺种植技术带到了 喀喇沁地区。 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 贡桑诺尔布降生于喀喇沁右翼 旗亲王府;1893 年,贡桑诺尔 布被封为喀喇沁右翼旗第十四任札萨克郡王加亲王衔。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贡桑诺尔 布革弊政、举农桑、兴学堂、 办工厂,振兴民族经济。1902年,他在王府内先后办起了崇正学堂、守正武学堂、毓正女 子学堂,开辟了内蒙古地区较 早办学的先河,为社会培养了 一大批人才,名扬中外。 喀喇沁大地也是诸多革 命仁人志士抛洒鲜血的热土。 1933 年,日寇占领热河后,中 国共产党即派冀热特委李子光 领导热河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先后有冀东特委游击队第一支 队、邓宋纵队、八路军七团和 十团、青年工作团活动于喀喇沁旗一带。1941年春, 喀喇沁旗东局子西南沟郝瑞廷、金家店洼子刘彬参加了游击队。 1942 年 5 月“热河战役”后,主力部队撤回关内,留下两个连由冀东军区十一团参谋长高桥率领。1943年4月, 冀东地委决定建立承平宁联合县, 喀喇沁旗属第八区,归属冀东 军分区第三区队。三区队成立 后经常到喀喇沁旗偏远山区宣 传教育群众,组建抗日民主政权,指挥游击战争,开辟革命根据地。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喀喇沁旗人民共参军 5650 人,牺牲401名; 共出动担架队5000人、大车 400辆,提供粮食1200万斤。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自治 区审核确定,喀喇沁旗美林、旺业甸、四十家子、上瓦房、 宫营子、锦山、大牛群、永丰、龙山、楼子店、十家 11 个乡 镇的 56 个村为革命老区村。